考研名师张雪峰在社交平台直言“讨论读研红利毫无意义”,直指当前社会对学历价值的过度神化。其观点直击教育焦虑核心:在考研人数连续两年下降、国考竞争比突破86:1的背景下,笼统讨论“红利”已失去现实意义,不同专业与院校的差异正在重塑学历的含金量。
张雪峰指出,医学、法律、人工智能等强专业壁垒领域仍存“学历刚需”。以临床医学为例,三甲医院招聘门槛已普遍提升至博士,在职研究生教育成为医护人员职称晋升的必经之路;而在法律行业,红圈所对硕士学历的隐性要求,使得涉外律师、合规顾问等岗位的薪资溢价达30%-50%。这类专业中,读研不仅是知识升级,更是职业入场券。
但反观文科、管理类等泛专业领域,学历通胀现象愈发显著。某头部互联网公司HR透露,其校招时对硕士学历的“附加分”仅占5%,更看重项目经验与行业资源积累。张雪峰强调,此类专业学生若盲目追求学历,可能陷入“高投入低回报”陷阱,反而错失3-5年职场黄金积累期。
其核心观点可凝练为:读研价值需回归“专业适配性”与“个体发展路径”的双重坐标系。对技术迭代快的赛道,硕士学历仍是技术纵深的保障;而对资源驱动型行业,实战经验与行业人脉的权重已超越学历本身。这场关于学历价值的辩论,本质上是对教育投资回报率的理性再评估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