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设银行发布2025年一季度财报,归母净利润833.5亿元、同比下降3.99%的数据,在银行业整体利润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引发市场关注。尽管营收与净利润双降,但资产规模扩张、资产质量改善、负债端流动性优化三大亮点,揭示了这家国有大行在复杂经济环境中的“韧性突围”逻辑。
一、利润承压:息差收窄与非息收入双杀下的必然阵痛
财报显示,建设银行一季度营业收入1900.7亿元、同比下降5.4%,净利润833.5亿元、同比下降3.99%,其核心矛盾直指银行业普遍面临的两大挑战。
- 息差收窄:利率市场化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阵痛
一季度净利息收益率1.41%、同比下降16个基点,直接拖累利息净收入1419.23亿元、同比下降5.21%。LPR持续调降与存款定期化趋势叠加,导致贷款定价下行与负债成本刚性矛盾凸显。例如,个人贷款增速仅1.87%、远低于公司贷款8.16%的增速,反映出零售业务受息差收窄冲击更为显著。 - 非息收入:资本市场波动与减费让利双重挤压
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74.6亿元、同比下降4.63%,主要受代理保险费率下调、理财业务转型阵痛影响。此外,非利息净收入481.47亿元、同比下降5.96%,显示资本市场波动对财富管理收入的冲击,以及监管要求下银行减费让利的持续影响。
二、规模扩张:对公业务与负债端流动性的“双轮驱动”
尽管利润承压,建设银行一季度资产规模与负债端流动性实现“双突破”,为未来增长积蓄势能。
- 对公业务:基建与制造业贷款的“压舱石”效应
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27.02万亿元、较上年末增长4.55%,其中公司贷款15.61万亿元、增长8.16%,远超个人贷款1.87%的增速。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加速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提升,是支撑对公业务增长的核心动力。例如,某省级重点基建项目获建行百亿级授信,带动项目所在区域企业存款增长12%。 - 负债端:个人存款与存款证发行的“流动性共振”
吸收存款总额30.43万亿元、增长5.99%,其中个人存款17.55万亿元、增长8.04%,高于公司存款3.66%的增速。定期存款16.63万亿元、增长7.30%,显示居民风险偏好下降背景下的“存款回流”趋势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7211亿元、同比大增244.46%,主要源于已发行存款证净增加额的同比增加,反映出建行在负债端流动性管理上的主动作为。
三、资产质量:不良“一升一降”与拨备提升的“安全垫”增厚
财报显示,建设银行一季度不良贷款率1.33%、较上年末下降0.01个百分点,拨备覆盖率236.81%、上升3.21个百分点,其“不良双控”成效值得深入剖析。
- 不良贷款“一升一降”:结构优化与风险分散
不良贷款余额3581.36亿元、较上年末增加134.45亿元,但不良率下降0.01个百分点,显示不良贷款生成速度放缓。从行业分布看,房地产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下降0.15个百分点,制造业不良率下降0.08个百分点,而零售消费贷款不良率上升0.03个百分点,反映经济结构转型下风险分布的动态变化。 - 拨备覆盖率提升:逆周期调节的“前瞻性布局”
拨备覆盖率236.81%、较上年末上升3.21个百分点,贷款拨备率3.14%、上升0.02个百分点,为未来不良资产处置提供充足“弹药”。例如,某长三角地区分行提前计提制造业贷款拨备,覆盖潜在风险敞口,避免不良暴露对利润的冲击。
四、战略突围:五大金融板块与资本补充的“双线并进”
面对利润承压与规模扩张的双重挑战,建设银行通过战略转型与资本补充“双线并进”,构建长期竞争力。
- 五大金融板块:科技与绿色金融的“增长新极”
科技金融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、较上年末增长18%,绿色贷款余额3.5万亿元、增长22%,成为对公业务的重要增长极。例如,某新能源车企获建行百亿级绿色贷款,带动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存款增长30%。 - 资本补充计划:1050亿元A股定增的“战略深意”
启动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计划、拟募资1050亿元补充核心一级资本,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13.98%提升至14.5%以上,为未来信贷投放与风险抵御提供“弹药库”。例如,某中部地区分行通过资本补充,加大对乡村振兴贷款的投放,带动县域存款增长15%。
五、行业启示:在“规模与质量”平衡中寻找突围路径
建设银行一季度财报,为银行业转型提供了三大启示。
- 息差管理:从“价格竞争”转向“结构优化”
通过加大高收益制造业贷款、信用卡分期业务投放,对冲利率下行压力。例如,某股份制银行通过“供应链金融+数字风控”模式,将制造业贷款定价提升20个基点。 - 负债端创新:从“存款立行”转向“流动性管理”
通过发行大额存单、同业存单优化负债成本,同时利用存款证发行增强流动性。例如,某城商行通过“结构性存款+理财代销”组合,实现个人存款成本下降15个基点。 - 资本补充:从“内生积累”转向“外源融资”
利用可转债、永续债等工具补充资本,同时优化资本使用效率。例如,某国有大行通过“资本计量+风险加权资产优化”模型,将资本充足率提升0.5个百分点。
结语:在“利润承压”时代,重构银行的价值坐标系
当建设银行以833.5亿元净利润、5.48%的资产增速交出一季度答卷时,其意义已超越单纯的财务数据。这家国有大行证明:在利率市场化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冲击下,银行唯有通过“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平衡”“对公业务与零售业务的协同”“传统信贷与新兴金融的融合”,方能在利润承压时代实现突围。
真正的银行竞争力,不在于短期利润增速,而在于长期价值创造能力。或许,唯有当行业停止对“规模扩张”的迷恋,回归对“资产质量”与“客户价值”的深耕,中国银行业方能在“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中,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