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外稀土价格暴涨超210%:一场由中国“工业维生素”引发的全球产业链地震

2025年5月,中国对钐、钆、铽、镝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,全球稀土市场陷入“价格狂飙”模式。截至5月1日,欧洲市场氧化镝价格从4月初的283美元/公斤暴涨至850美元/公斤,氧化铽价格从965美元/公斤飙升至3000美元/公斤,累计涨幅均超210%,创近十年新高。这场由“工业维生素”短缺引发的危机,正将全球高端制造业推向供应链重构的十字路口。

4a47a0db6e20250506101347

中国“卡脖子”的深层逻辑
中国掌控着全球90%以上的稀土供应,其中铽、镝等中重稀土的全球供给贡献度超98%。此次出口管制精准打击了海外高端制造的“命门”——每辆特斯拉Model Y的电机成本因铽价上涨增加1200美元,德国巴斯夫测算铽价每涨1000美元/公斤,新能源汽车电机成本将飙升230美元。更严峻的是,全球80%的稀土加工产能集中在中国,海外企业即使拥有矿源,也难以在短期内突破提纯、分离等技术壁垒。

蝴蝶效应下的产业链危机
这场价格风暴已引发连锁反应:日本丰田宣布暂停三条混合动力电机生产线,美国通用电气推迟F-35战机激光制导系统的量产计划,而缅甸地震导致的运输中断更让全球稀土供应雪上加霜。市场数据显示,4月中旬欧洲氧化铽周成交量骤降60%,现货报价却直线拉升,这种“量跌价涨”的畸形市场正加速吞噬下游企业利润。

地缘博弈下的新平衡术
当价格暴涨成为“新常态”,全球产业链开始寻找“Plan B”。美国重启芒廷帕斯稀土矿,欧盟设立50亿欧元稀土战略储备基金,但业内估算其本土化产能释放至少需3-5年。而中国稀土企业正借势转型——中国稀土、北方稀土一季度净利润同比暴涨,高端磁材、储氢材料等深加工产品出口量逆势增长17%。这场博弈的终局,或许正如《金融时报》所言:“谁掌握了稀土定价权,谁就握住了新能源革命的咽喉。”

当海外稀土价格在“210%”的暴涨曲线中持续攀升,这场由战略资源引发的全球产业重构,已不再是简单的供需失衡,而是一场关于技术主权与资源安全的终极较量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0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