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9日,全球首次人类和人形机器人共跑的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亦庄举行。这场别开生面的赛事吸引了3万余名跑者报名,预计赛时将有9000余名跑者和近20家机器人企业参赛队同场竞技。
本次赛事采取人形机器人与人同步报名、同时起跑的形式,共跑21.0975公里。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熊友军认为,这不仅是体育竞技,更是对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的极限测试。业内人士指出,“半马”运动实现了挑战性与可及性的完美平衡,不仅参赛门槛友好,还考验选手的体能和意志力。人形机器人参与“半马”也是为了验证技术成熟度,推动行业标准建立,促进技术创新。
比赛地形包括平坦柏油路、坑洼裂缝路、长缓坡、短陡坡路段以及石板路、草地、石子路等区域,要求机器人精准调整步伐、姿态,控制好动力和制动。赛制方面,机器人以队伍为单位参赛,配有同步奔跑的人类领航员、操作手、工程师。机器人换电的过程类似赛车比赛中的换轮胎,出发模式也将采用排位赛的形式分别计时。
尽管如此,机器人的奔跑速度与人类仍有较大差距。由数千个零部件构成的人形机器人,在稳定状态下长时间奔跑仍面临不少挑战。真实路况与实验场景有很大差别,机器人需要具备适应长距离奔跑、散热技术过硬的高密度一体化关节和机器本体,还要能够高精度控制各关节协调运动,实现奔跑、定位、动态避障等功能。不过,通过这一赛事,可以推动高扭矩电机、柔性关节、耐磨损材料等上游零部件升级,并促进机器人软硬件技术更高精度耦合以及厂商与AI算法的深度合作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